(一)寺廟
黃陵廟坐落在三峽西陵峽中段長江南岸黃牛巖下的湖北省宜昌縣三斗坪鎮,矗立于波瀾壯闊的長江江邊,古稱黃牛廟、黃牛祠,又稱黃牛靈應廟,是長江三峽地區保存較好的唯一一座以紀念大禹開江治水的禹王殿為主體建筑的古代建筑群。這里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有關長江三峽特大洪水水位等重要的水文遺跡和實物資料,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里又是長江三峽地區水位變化的水文資料庫。這些資料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和正在興建中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水文依據。
黃陵廟是三峽地區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黃陵廟作為明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昔日飄搖欲墜、雜草叢生的古剎,經維修整治已經煥然一新,成為金碧輝煌、橙香醉人的文化場所。鐸鐸風鈴似乎還在述說著長江1870年的那場大水,而巍巍禹王殿則又在見證著新一代大禹人根治長江洪水,高峽出平湖的壯舉。在橙黃桔紅季節,黃陵廟周圍十里橙香,碩果累累。這里是三峽柑桔集中產區之一,著名的宜紅橙就產于此地。
一、黃陵廟名稱的由來
歷史上有關黃陵廟的傳說很多,“黃陵”之稱也令人費解。黃陵廟原名黃牛廟,據《宜昌府志》載:此廟為紀念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而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的《續修東湖縣志》載:“峽之險匪一,而黃牛為醉,武侯謂亂石排空,驚濤拍岸,劍巨石于江中”,又曰“神像影現,猶有董工開導之勢,因而興復大禹神廟,數千載如新?!秉S陵廟的始建年代目前已無從考證,但我們從后來的一些史料上可以切摸到它的發展脈絡。
目前黃陵廟中尚存一塊諸葛亮為重建黃牛廟而撰刻的《黃牛廟記》,乃碑文云:“……古傳所載,黃牛助禹開江治水,九載而功成,信不誣也,惜乎廟貌廢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開江,不事鑿斧,順濟舟航,當廟食茲土,仆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號,目之曰黃牛廟?!?/P>
1985年,對黃陵廟內的禹王殿進行大修期間,出土了唐代蓮花瓣石柱礎殘片數塊,花瓣碩大,似金柱礎,同時出土兩件完整蓮花瓣石柱礎,作工規整,似可證明唐代曾重建過黃陵廟。北宋歐陽修于1036年10月至1038年3月在夷陵(宜昌)任縣令時,留有《黃牛峽詞》:“石馬系祠前,山鴉嗓叢木,……朝朝暮暮見黃牛,徒使行人過此愁!”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初九,陸游在《入蜀記》中云;“……九日微雪,過扇子峽……晚次黃牛廟,山復高峻,村人來買茶菜者甚眾?!瓊髟?神佑夏禹治水有功,故食于此。門左右各一石馬,頗卑小,以小屋覆之,其右馬無左耳,蓋歐陽公所見,……歐詩刻廟中?!?/P>
1986年,在翻修禹王殿前十二級石階時,于左邊象眼石中拆除石馬頭一個。馬頭僅存頂部、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及馬鈴,其他部位均被打鑿成長條規整面,作為象眼石砌在石階的側面,石馬面部朝內。應是歐陽修當年所見石馬無疑。
《東湖縣志》卷二十六載:明洪武初,正式封黃牛廟所祀之牛歸神,永樂壬寅(1422年)年冬,僉事張思安按部夷陵(今宜昌),聞黃陵江石灘群虎為害,當地設井捕獲十有三焉,遂率夷陵守汪善并拜之,感謝黃陵神之靈應默佑做于斯民,并撰《黃陵神靈應碑記》。由此可見,黃陵廟之稱應始于明洪武年間。
同治末年(1874年),清典史黃肇敏因專事制作峽江紀游圖,于黃陵廟撰刻《游黃陵廟記》,記中云:“考諸古跡,今廟之基,即漢建黃牛廟之遺址也。廟遭兵焚,古褐無存,迨明季重建,廓而大之,兼奉神禹,蓋嫌牛字不敬,故改為黃陵……”,又曰:“殿供大禹,楹楚鐫萬歷四十六(1618年)舊州人建,旁有斷碑仆地,拂塵讀之,乃黃陵神贊頌,正德庚辰(1520年)南太仆少卿的西蜀劉瑞撰,后殿供如道教老子像,云即黃陵神也,座側立一牛,木質。嘗聞國朝宋琬題楹貼云:奇跡著三巴,圭壁無勞沈白馬,神功符大禹,煙戀猶見策黃牛,今亡矣。后又一殿,供釋迦牟尼像。”據此而知,明正德年間,黃陵廟尚存,不知毀于何時,故明萬歷四十六年重建,且屹立至今。
據上述所載,以及維修過程中發現的遺物、遺跡證明,黃陵廟的確歷史悠久,可能始建于漢代。
二、見證長江特大洪水的黃陵廟
黃陵廟的占地面積不是很大,建筑也不多,但卻有一定的布局,特別是其主要建筑是見證長江特大洪水的實物資料,在長江水文考古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黃陵廟的內部建筑大體分為主軸線建筑和附屬建筑兩大部分。
(一)主軸線建筑
黃陵廟座南偏西40度,廟主軸線上的建筑有山門、禹王殿、屈原殿、祖師殿(亦謂佛爺殿),分別建筑在逐級升高的四個臺地上,各臺基相距高度約2米左右。
山門
山門建筑在海拔75.56米的江邊臺地上。宋代尚見有兩匹石馬的山門,清嘉慶年以前為“敕書樓”,嘉慶八年(1803年)重慶府事趙田坤見敕書樓中殿宮墻因多年風雨飄搖而崩塌,宦囊樂輸倡導重修,將敕書樓中殿改建為戲臺,并撰刻(萬世流芳)碑記至今尚存廟中。
《東湖縣志》藝文志載,清人王柏心于同治甲子年(1864年)撰寫的《補修黃牛峽武侯祠并造像記》中,通篇言及補修武侯們和裝治舊像等,只字未提山門毀于洪水或重修山門之句。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山門在建成后經受了1860年長江特大洪水的考驗。但從黃陵廟現存的1874年黃肇敏所刻《游黃陵廟記》中:“至廟,山門已圯,蓋同治九年為水所浸,碎瓦頹垣堆積盈地?!钡挠涊d,可以推測出黃陵廟的山門應該是毀于同治九年(1870年)即老庚午年長江特大洪水。
黃陵廟現存山門為清光緒十二年(1886)冬季重新修建的,為穿架式磚木結構建筑,山門外尚有石階三十三步又十八級,寓意三十三重天和十八層地獄。
禹王殿
該殿是黃陵廟現存建筑群的主體建筑,修建在比山門地基高19米的臺地上,為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木結構建筑,八架櫞屋。原為灰筒、板瓦屋面,面闊進深均為五開間,面闊18.44米,進深 16.02米,柱網面積295.4平方米,臺明高19米,通高 17.74米。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梁枋上刻記有:“皇明萬歷戊午孟冬吉旦奉直大夫知夷陵州事豫章吳從哲徵事郎判官將事郎吏目三源候應得本鎮善士……同建”。大殿金柱柱礎上園額小碑,俗稱七寸碑刻字還隱約可見,橫批是;“永遠萬世”,豎刻為“大明園湖廣荊州府歸州信士萬歷四十六年□月”。殿正面下檐匾額為陽劑“玄功萬古”四字,落款是“崇幀歲次辛己年季春月敕日立惠王題”上檐匾額陰刻“砥定江瀾”四字,落款是“乾隆十四年歲冬己已覺羅齊格題并書”。
1983年,在擬定對黃陵廟禹王殿進行大修的同時,古建筑專家們對該殿進行了科學的勘測和論證,指出“據殿內梁額上的題字,它于明萬歷四十六(1618年)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多次重修,在光緒十七年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翻修,其主要構架和上檐斗拱仍然是明代的遺存,……結構簡練明快,用材經濟合理,是明代末期較好的建筑?!薄耙蛔鶈误w建筑主要以臺明、木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大殿三大組成部分是完整的明代原物”。這就為禹王殿遭受1860年、1870年長江歷史上兩次特大洪水而沒有被沖毀基本作了定論。
從黃陵廟現保存的遺物、遺跡、水文碑刻、史志記載、民間傳說中也可以證明禹王殿根本沒有被特大洪水沖毀。
禹王殿內三十六根楠木立柱均保存有1870年水平一致的洪水澄江泥痕跡,且高達37米。水淹波及闌額,下檐“玄功萬古”匾被淹浸47公分,立柱黑黃分明,未被洪水浸淹的上端為黑色,即本色;被洪水浸淹過的下端為淡黃色,且澄江泥至今尚敷著在立柱表面的裂縫之中。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專家們介紹,1870年長江特大洪水的水位為海拔81.16米,秒流量11萬立方米。1985年維修中,經科學測量,確認大殿內三十六根楠本立柱上的水浸痕跡是長江三峽1870年特大洪水水位的歷史記錄。1985年,對禹王殿維修油飾過程中,考慮到其在長江水文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別于殿內東北角保留了兩根立柱未做油漆,作為重要的水文文物標志予以保護。
屈原殿
1860年洪水未涉及此殿,1870年洪水進殿水深1米。此殿建筑在比禹王殿基高27米的臺地上,清雍正年間已有該殿,咸豐、同治年間重修過,抗日戰爭時期被國民黨三十軍所部拆毀燒了。
祖師殿
又稱佛爺殿,1870年洪水若再漲三步臺階即50厘米,水將進入此殿。該殿建筑在比屈原殿基高15米的臺地上,據《游黃陵廟記》提供,此殿始建于明代,且明朝歷代皇帝多信奉道教。毀敗情況同屈原殿。
據四十年代在廟里當過和尚的楊昌明老人(本地人,1995年去逝)講:抗戰前,廟里主持名寬德,日本人占領宜昌,國民黨軍隊退到廟里駐防,把和尚都趕走了。禹王殿因為存放軍糧馬料未拆毀,屈原殿和佛爺殿都被拆毀燒了。聽老輩子講,老庚午年( 1870年)洪水大得很,屈原殿齊腰深的水,若再漲三個階檐坎,就淹到佛爺殿了。
(二)附屬建筑
武侯祠
壞于1860年洪水,毀于1870年洪水。該建筑是后人為紀念諸葛亮重建黃牛廟的功德而修,始建年代不詳。據《東湖縣志》藝文志載,明末祭祀諸葛亮于禹王殿內大禹像背后,候像是巾幗英雄秦良玉(1574~1648年)造,清乾隆三十五年(1772年)前便己有專把諸葛的武侯祠了,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重修,清人王柏心在《補修黃牛峽武侯祠并造像記》一文中記載得極其確鑿:“……咸豐庚申(1860年)夏,泯江大溢,祠中水深丈許,繚垣盡圯,像亦剝落不全?!惫视谕稳?1864年)郡守聶光鑒會同本任金大鏞“巳醵金若干,付主者令裝治舊像,補完如初,其櫞瓦穿漏者易之,其墻石之頹□者□之,丹青廟貌,將悉還舊觀……”
同治三年(1864年)補修的武侯祠則被1870年大水徹底沖毀,祠內壁嵌光緒十三年1887年)羅縉紳所撰刻的碑記中有:“光緒二年創高救生船只,沿江上下拜禹廟及武侯祠肅然起敬,因咸豐庚申同治庚午兩次水災倒塌不堪,縉紳目擊心傷……。”
武侯祠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羅縉紳重建,原本倚靠在禹王殿左側臺明處,正與禹王殿前檐基本成一條線,基礎比禹王殿基低70公分。建筑占地155.6平方米,面闊12.2米,三開間,進深12.58米,四間,穿架式磚木結構,單檐硬山頂,小青瓦屋面,通高9.6米。
1983年對禹王殿擬定維修方案時,專家們鑒于武侯祠緊連大殿,既破壞了大殿凝重壯觀的形象,又妨礙大殿搭架施工,故將武侯祠原物遷建到大殿后東北角,另成軸線。該建筑占地160平方米,祠內表現三國歷史故事的塑像和壁畫惟妙惟肖,懸掛飄拂的帷幄中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座像,再現了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形象。
玉皇閣
經過咸豐十年、同治九年兩次大水,閣貌已傾頹無存。
此閣原建筑在黃陵廟左側,相距200米,俗稱“小廟”,黃陵廟則為“大廟”。閣基比禹王殿低42公分?,F在廟內的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修玉皇閣落成序》碑中云:“夷陵上游九十里,有玉皇閣者,系黃牛輔之偉觀,宮殿巍峨與黃陵廟并傳不朽,至今百有余年……”由此可知,此閣興建年代至遲在清乾隆年間,經過咸豐十年、同治九年兩次大水“神像則漂流幾盡,廟貌則傾頹無存”而閣后尚存咸豐四年(1854年)和尚墓,該墓為石質寶塔形,它經歷了1860年、1870年兩次大洪水而未傾覆。
光緒十九年( 1893年)重修的玉皇閣于1954年毀于白蟻危害,閣址尚存。黃陵廟明清兩代古建筑保留下來的1860年、1870年長江洪水水位的記錄與廟內現保存的1874年黃肇敏撰刻的《游黃陵廟記》、1887年的《欽加提督銜湖北宜昌總鎮都督府管帶水師健捷副營烏珍馬巴圖魯羅縉紳》功德碑和《重修玉皇閣落成序》等水文碑刻中洪水記載相一致。
《宜昌府志》、《東湖縣志》洪水記載與黃陵廟古建筑保留的遺物、遺跡和歷史水文碑刻記載也基本吻合。
黃陵廟:玄功萬古 砥定江瀾
“江邊石壁高無路,上有黃牛不服箱。廟前行客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山下耕?;拇摯_,兩耳磨屋四蹄濕。青芻三束長苦饑,仰看黃牛勢安及。”
在壯麗險峻的長江三峽西陵峽口、黃牛巖下九龍山的正中,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跡——黃陵廟。它不僅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而且與諸葛亮、歐陽修、蘇東坡等著名歷史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上面這首詩便是蘇東坡的杰作。
相傳黃陵廟是春秋時代為紀念神牛幫助大禹開峽的功績而修建的。原名黃牛祠、黃牛廟。
《東湖縣志》記載,“因武侯立黃陵廟祀禹及黃牛神,后人因于其側建祠”。三國時,諸葛亮率師入蜀時主持重修了黃陵廟,并撰寫了一篇〈〈黃牛廟記〉〉。文中說: “……惜乎!廟貌廢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開江,不事鑿斧,順濟舟航,當廟食茲土。仆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貌,目之曰黃牛廟,以顯神功”。
相傳此廟后來被毀,唐大中元年(847)復建,名黃牛祠。歷代文人如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陸游等均到過此地,并留下名言佳句。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今宜昌市移民區)縣令時,認為大禹有開峽鑿山之功,卻否認有神牛觸石相助之說,于是將黃牛廟改為“黃陵廟”,還特意寫了一篇〈〈黃牛峽祠〉〉以為紀念。后來蘇東坡也寫了一首〈〈黃陵廟〉〉的詩抒發己見。
黃陵廟位于西陵峽中黃牛巖下九龍山麓。如果駕一葉扁舟溯江而上,便能流連于山水渾然一體的黃牛峽。
過石牌峽,可見如漁翁垂釣,維妙維肖的奇石。過蛤蟆碚,但見沿岸崖壁中花草盛開,香氣撲鼻。過天柱峰,有異峰突起,直插云霄。至南沱,有江中怪石,蓮花“三漩”。抵黃陵廟,在船上望見黃陵廟后,高崖屏立,五峰并起。第四峰狀似神牛,色赤黃,前面有一個人立在黃牛之側。由此泊舟登岸,走不多遠,便到了黃陵廟。
黃陵廟是長江三峽中歷史醉悠久、規模醉宏大的古代建筑??邕M山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典雅古樸的戲樓,遙遙相對的是大氣壯觀的禹王殿,整個大殿由36根大立柱支撐,重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它背靠青山,面臨大江,斗拱飛檐,氣勢恢弘,是一座非常獨特的建筑。
禹王殿前高懸兩塊木匾,其中上面的一塊棕底綠字小匾上的“砥定江瀾”,是清代慈禧所書;下面的一塊盤龍金底黑字大匾上的“玄功萬古”為署名“惠王”者題寫。后殿曾供道教老子像,并配楹聯道:“奇跡著三巴,圭璧無勞沈白馬;神功符大禹,煙巒猶見策黃?!薄_z憾的是今天已看不到這副楹聯了。
黃陵廟前西側有一座3米高的石碑,上有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的《鑿石平江記》,記載了當時治江工程的情景。禹王殿前右側是武侯祠,是為紀念諸葛亮所建,殿內僅存“云霄一羽”大匾,字跡蒼勁飄逸。殿后庭院中有一棵鐵樹,形態剛毅虬勁,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1983年這棵鐵樹曾開過一次花,花期延續了兩個月之久,“千年鐵樹開了花”的佳話傳遍了周邊各地。廟后有一口井,泉涌不斷,沁人心脾,至今可飲,相傳是諸葛亮親手開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