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三峽情結,那么你應該去看看三游洞,因為這里是三峽的終點。
如果你向往美麗的景致,那么你應該去看看三游洞,因為這里有醉秀麗的山水和名泉。
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古詩文的愛好者,那么你應該去看看三游洞,因為許多聲名顯赫的詩人曾經在這里駐足,留下的碑文詩賦無數。
……
一游景致 這里是三峽的終點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關西陵山上,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來到這里,每一個當地人都會自豪地告訴你:南津關是長江中游的起點、三峽的終點。
如果說樸素的宜昌小城給人的是一種現代之美,那么三游洞則一下子把人拉入一個宛若畫中的古典氛圍,大多數來到這里的游客首先都會情不自禁地仰望那滿壁的石刻,踏數那古老的石階,然后再去伸手觸摸那黝黑的石壁,仿佛這些石頭里面居住著長久以來駐守著的精靈。
站在三游洞頂的山上,極目遠眺,葛洲壩橫鎖大江,宜昌城煙云一片,江水漫天,航船點點;回望山上山下的亭臺樓閣,在明媚陽光下閃著光輝——自然景觀與人類工程珠連璧合,好一派渾然天成的磅礴大氣。
三游洞生于絕壁之上,地勢險峻,只有棧道可達。洞里有一個“天鐘地鼓”的說法,這是因為洞頂上有一塊懸石,擊之有聲,名為“天鐘”;而地面也有一塊石頭凸起遙相呼應,跺之有聲,取名“地鼓”——“天鐘”與“地鼓”,徹徹底底的造化使然。
二游文化 詩人賜予它靈魂
長久以來,這個位于下牢溪口半山腰的巨大山洞不為人們所熟知;它開始嶄新的生命,還是拜一位大詩人所賜——他就是寫過《長恨歌》、《琵琶行》的白居易。公元819年,他由江州易任忠州,偕弟白行簡同行,與著名詩人、好友元稹相遇夷陵,暢游西陵峽口時發現了這個山洞,喜出往外,作文以記。三位詩人各賦詩一首,因為洞由他們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137年后,又有三位文豪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同游此洞,同樣蘇氏父子也各題詩一首,留于洞壁。白氏兄弟與元稹之行,稱為“前三游”;而蘇氏父子之行,就稱為“后三游”。
此后,歷代文人從此經過,留下詩文滿壁。歐陽修、黃庭堅、陸游以至馮玉祥,都曾在這里留下墨跡,正是這些詩文鑄就了三游洞的靈魂。
三游名泉 洞不在深 有泉則靈
三游洞有名泉么?有! 在山北。
沿石階而下,到了山腰,便可見到“陸游泉”。這是一個方型小石潭,潭邊崖壁石縫間,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清澈。因南宋詩人陸游來三游洞在此取水煮茶,飲后味極美,乃題詩于潭邊巖石上,所以得名“陸游泉”。這位身處北宋末年風雨飄搖中的偉大詩人,赴劍門軍中就任幕僚,途經夷陵,一路訪山問水。他的《系船下牢溪,游三游洞二十八韻》與《三游洞前巖下小潭水甚奇,取水煎茶》二詩就記載了這次三游洞經歷,“苔徑芒鞋滑不防,潭邊聊得據胡床。巖空倒看峰巒影,澗遠中含藥草香。汲取瓶滿牛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于是,一眼名泉由此誕生。
其他景點:出洞沿崖壁上的棧道攀向山頂,在棧道的盡頭便是漂亮的三層亭子——“至喜亭”,始建于宋代。離開至喜亭,攀至山頂就是楚塞樓,登至三樓,峽口風景盡收眼底。下了楚塞樓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于江邊巨型石臺上的雕像——“張飛擂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