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習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永葆長江母親河生機活力,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
做好宜昌的水土保持工作,打造三峽庫區的碧水藍天,不僅有利于長江三峽工程的安全健康運行,更關乎國家長江經濟帶和湖北經濟圈發展戰略的實現。
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先后開展了“長治”、長防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坡耕地治理、革命老區、三峽屏障區、石漠化治理等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520多平方公里,尤其是開展“長治”工程以來,全市水土流失面積凈減少72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了63.1%,森林覆蓋率增加了17.2%,真正實現了山青水綠,為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打造了一條“山清水秀民富景美”的綠色長廊。
宜昌是“長治”工程重點治理區,面對水土流失嚴重、國家投入有限的困局,探索了“政府主導、規劃引領、項目集合、社會參與”的治理模式,整合部門項目資金,按照“資金用途不變、投資渠道不變、責任主體不變,驗收標準不變”的治理思路,搭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平臺,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綜合治理。水利部門實施工程措施,國土部門投資改造基本農田,林業部門發展核桃、板粟等產業,農業部門投資培育發展柑橘等宜昌特色農產業,使區域內山、水、林、田、路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結構合理,產業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農民致富渠道穩定。據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數據分析,實施多部門綜合投資治理的小流域,當年植被蓋度可達5%左右,進入豐產期經濟林植被蓋度可達70%以上,群眾收益逐年穩步增長10%,水土流失量每年凈減少200多噸。
為從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宜昌市按照發展創新的理念,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旅游業發展和精準扶貧相結合,實現了降低水土流失與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目標。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按照宜昌產業發展布局,提供基礎支撐和條件,有力推動了柑橘、茶葉、核桃等產業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在高山實施的水土保持項目,改田、治水、治路,促進了高山烤煙、蔬菜產業的發展。石漠化治理、“長治”、三峽生態屏障區、革命老區等水土保持項目與扶貧開發相結合,著力解決林、田、路、水等基礎設施,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助力精準扶貧。
強化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源頭嚴控,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有效控制了人為水土流失。新開工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達80%以上,方案申報審批率達100%,完建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率達90%以上,實現了開發建設與環境保護的統一。“十三五”發展的大幕已經拉開,宜昌市將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慶座談會精神,進一步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為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綠色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