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記者從宜昌市林業局了解到,我市共需退耕還林274.24萬畝,工程建設涉及5縣3市5區2430個鄉鎮村。項目規劃總投資22.4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9.97億元。破題
宜昌市從2002年全面啟動退耕還林工作以來,至今已有10年,全市有25.4萬戶83萬多人從中受益,全市林業用地面積達到2203萬畝,森林面積達到1705萬畝。2000年秭歸縣在全國先期開展試點工作。截至2011年,我市完成國家下達退耕還林計劃175.72萬畝,已兌現退耕還林政策14億元,完成荒山造林投資7305萬元。現場
12月28日下午,記者來到秭歸縣茅坪鎮,沿著宜巴省道直奔蘭陵溪小流域。2000年,國家林業局將蘭陵溪流域作為三峽庫區唯一的全國退耕還林科技支撐試驗示范點,示范點涉及蘭陵溪、中壩子、松樹坳3個村,建設規模達到上千公頃。12年過去,作為全國先期開展退耕還林的試點,蘭陵溪流域已青山疊翠,過去瘠薄的陡坡耕地,變成了綠色家園。
站上一處觀景點,放眼望去,雖寒冬已至,大片茶園仍是滿目蔥蘢。隨行的縣退耕辦工作人員感慨地對記者說:“別看現在這么‘經看’,以前這里可是另一番景象。”他介紹,2000年以前,由于山高坡陡,地表土層外露,水土流失嚴重,這里堪稱“一片黃”,農民年收入不足千元。
我們的車隨后拐入一條通村水泥路,往半山腰行進。車在中壩子村一組停下,正在路旁劈柴的韓永菊老人,說起退耕還林給大家帶來的好處,62歲的她和幾位村民便打開了話匣子,“我們這里2000年以前主要種包谷和水稻,那時候只要大風一吹,包谷基本上都倒光了,現在種柑橘、茶葉比種包谷還是強多啦。”
這個村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前,農民種田在地,收獲在天,逢下雨是這里坍那里流,自打種上柑橘、茶葉等經濟林木后,不光田里的土沖不走了,還為村民們帶來了好日子。韓永菊說到興奮處,扳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屋里靠采茶賣鮮葉,一天能掙兩三百塊錢呢。”
路旁有一棟三層樓房,如不是掛在大門上的招牌,很少有人知道這里是國家林業局設在三峽庫區唯一的森林生態定位站。長年累月,各路專家緊“盯”在這里,觀測退耕還林后水土流失、土壤養分的每一點變化,為退耕還林創新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高山防護林、中山生態經濟林、低山景觀林,經過多年建設,蘭陵溪整個流域形成了三帶格局。監測結果顯示,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5%,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一半。示范區內的農民利用退耕還林補助資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柑橘、茶葉、板栗、筍用竹等經濟林,畝平收入在3000元以上,并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體系。
而作為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示范縣的秭歸,全縣12個鄉鎮全部參與退耕還林;186個行政村,有180個被工程覆蓋。有7萬多戶實施退耕還林,占農村總戶數的八成,退耕農戶直接從中受益,戶平收入達到6500多元。思考
采訪中記者看到,退耕還林讓廣大農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但村民反映的新煩惱也需引起各方重視:如今種茶葉、柑橘是賺錢一些,但肥料、農藥價格的居高不下,農業生產成本的花費減少了能放進口袋的純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如何保住退耕還林的成果也需要研究,由于林木生長緩慢、相對效益較低,少數退耕農戶管護積極性不高,導致出現毀林復耕、管護不到位現象。退耕還林重要,保住退耕還林更重要,只有積極培植符合當地實際的后續產業,切實解決退耕農戶的長遠生計,才能確保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