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區簡介
麥積山石窟地處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東南30公里的小隴山中,因該山形似農家麥垛而得名“麥積山”。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敦煌、龍門、云岡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也是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核心景點。 2014年6月22日麥積山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個王朝、1600余年的開鑿和修繕,現存窟龕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979.54平方米。
麥積山在周圍群山映襯下一峰獨立,窟龕絕大多數開鑿在高20-80米、寬約200米的懸崖峭壁上,洞窟之間依靠懸空棧道相連,最高位置有十二層之多,故民間有“十二龕架”之說。在古代石窟的營造工程中,麥積山石窟是最為艱險的一處,形成了一處洞窟絕壁開鑿、棧道凌空飛架的奇絕景觀。石窟四周群山環抱、樹木蔥郁,自古就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譽。春、夏、秋、冬四季隨植物色彩的豐富變化而出現不同的自然景觀,每當陰雨霏霏或雨后初晴,山嵐繚繞、煙雨蒙蒙,麥積奇峰時隱時現,呈現出秦州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積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為主,歷代連續不斷,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發展演變的過程。如北魏前期的魁偉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圓玉潤、隋唐的飽滿圓潤、兩宋的寫實求變等。是研究雕塑史、美術史的重要資料,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造像體量高大者有十余米,如第13、98窟摩崖大佛;體量小者僅十多厘米,如窟內壁面上的影塑造像。這些造像形神兼備,有極高審美價值,如第78窟主尊坐佛魁梧強健,第44窟坐佛慈悲寬憫,第133窟9號龕弟子笑意盈盈,第121窟菩薩與弟子“竊竊私語”,第123窟“童男”“童女”純真稚嫩等,充分體現了麥積山石窟造像濃厚的地域特色。
麥積山石窟受陰濕多雨等自然因素影響,壁畫保存較少,但價值極高,題材豐富,構思精妙、技法嫻熟。主要包括說法、本生、經變、千佛、禮佛等內容。如第127、135、26、27窟大幅經變和本生故事畫,構圖宏偉、人物眾多,是中國北朝壁畫藝術的典范之作。特別是北周時期創作的第4窟“薄肉塑”伎樂飛天,人物面部、手、足等以淺浮塑形式表現,衣裙、飄帶、樂器、香花等則繪制而成,將繪、塑技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整幅壁畫呈現出強烈的立體效果,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獨樹一幟。
麥積山石窟的仿木崖閣建筑也最具特色,現存9座,開鑿時代從北魏至初唐。其中北周時期開鑿的第4窟,又稱“散花樓”和“上七佛閣”,七間八柱,單檐廡殿頂,前廊后室。通高16米,面闊31米,進深8米,后室并列開鑿七個裝飾華麗的帳形大龕。這是中國古代在山崖間開鑿體量最大的仿木結構殿堂,雕鑿精工,氣勢宏偉。是研究古代建筑結構演變的實證資料。
瑞應寺和麥積山山頂的舍利塔也是麥積山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寺院是和石窟同步發展的,十六國時期寺名為無憂寺,北朝名為石巖寺,隋代名為靜念寺,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經皇家敕賜為瑞應寺,沿用至今。保存有大量的經卷文書、壁畫、碑刻等文物。山頂舍利塔初建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北宋和清代都曾進行重修。2009年對塔進行維修時,出土了許多石刻造像及相關文物。
麥積山石窟是絲綢之路上的大型石窟寺。是中國石窟北朝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因位居絲綢之路要沖的地理位置,麥積山石窟既受到來自于西域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中原地區以及南方地區文化的影響,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畫藝術風格。同時,以其明顯的反映中國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經變畫等遺跡,影響廣泛,是絲綢之路佛教藝術自東向西影響的轉折性階段重要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