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九寨歸來不看水”,但九寨的水到底有多玄妙,你,看懂了嗎?它怎么那么藍?為什么又變綠了?
這里清澈透明,那里又五彩斑斕?旅小編,帶著七分好奇以及三分責任,試著要為去過,或者即將要去九寨看水的人,來揭一揭秘。
首先,你需要先明確2個關鍵詞:反向喀斯特和鈣華景觀
關鍵詞:反向喀斯特
對于“喀斯特”這三個字,大家都不陌生,雖然也不見得能解釋得清楚——喀斯特,就是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zhì)作用,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稱喀斯特地貌(也叫“巖溶地貌”)。
國內(nèi)喀斯特地貌醉為典型的代表就是桂林——石灰?guī)r被溶蝕、侵蝕行程的峰林、峰叢景觀。而這個“反向喀斯特”又是什么鬼?
“九寨溝氣溫常年低于我國南方地區(qū),地表的溶蝕景觀不甚突出,除上游地表有一些溶溝、石芽外,溶蝕主要在地下進行。相反,醉引人注目的是地表大量鈣華沉積,形成鈣華堤、鈣華池、鈣華灘、鈣華瀑布等。九寨溝蒸發(fā)作用較強、地下水溢出后壓力減小、地形陡變處水流流速增大、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對二氧化碳的大量吸收,均有利于鈣華的沉積,這種“反向”的喀斯特景觀,成為大自然的一大杰作。
關鍵詞:鈣華景觀
鈣華景觀的代表景區(qū)為黃龍景區(qū)。內(nèi)有3000多個綺麗的彩池及鈣華灘流。
鈣華即石灰化,是高寒巖溶作用的產(chǎn)物,屬于泉水堆積類型的碳酸鹽建造。黃龍鈣華因含大量藻類生物而顯淡黃色調(diào)。鈣化的沉積過程,主要是水中含量極其相對變化和平衡的過程,是碳酸鈣溶解的可逆反應。
水色成因
在單色光譜中,由紅光至紫光,波長逐漸變短。由于九寨溝湖水中的懸浮物、有機物、浮游生物極少,湖水的透明度和潔凈度極高。根據(jù)瑞利散射效應,湖水中短波光的散射遠大于長波光。因此,九寨溝的湖水呈艷麗的藍綠色。湖水中常見的Ca2+、 Mg2+、HCO3-等離子也有增強短波光散射的作用。
同時,由于湖水透明度高,湖底的灰白色鈣華、黃綠色藻類對透射光的選擇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層次和變化。
另外,九寨溝的湖泊處于地形起伏很大的峽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時間或同一地段不同時間,太陽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對光的反射狀況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變化,因而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變幻多姿。
瀑布成因
九寨溝主要的瀑布有珍珠灘瀑布、諾日朗瀑布、樹正瀑布、熊貓海瀑布、火花海瀑布和箭竹海瀑布,具有聲、色、形之美。其成因主要有三種:一是斷層和生物巖溶作用。九寨溝內(nèi)的河床因受新構(gòu)造斷裂的影響,在縱向上呈階梯狀,形成了瀑布的地貌基礎,而鈣華沉積,助推瀑布跌水陡坎的形成,如諾日朗瀑布。
二是差異侵蝕和生物巖溶作用。巖層有軟硬之差,抗蝕性強的巖層往往突起于河床中,因此硬巖層突起處首先形成小跌水,喜水的藻類在這些地方首先著生,于是在這些流速相對較高,水流相對較淺的地方首先沉積鈣華。由于第四系堆積物堰塞河谷形成凸堤,流水在其表面漫流時流速突然加快,有利于CO2逸出,加速鈣華沉積。隨著時間推移,鈣華層層堆高。由于其前緣上部鈣華生長速度大于下部,上部形成鈣華的蓮花狀塊體逐漸向前增長,當頂部鈣華塊體下延至坡腳時,就形成了直立的瀑布面,如珍珠灘瀑布。
三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和生物巖溶作用。瀑布是在崩塌、滑坡、泥石流松散堆積物的基礎上疊加生物鈣華作用形成,如樹正瀑布。
海子成因
海子是九寨溝湖泊的別名。九寨溝的海子多屬于堰塞湖(也有少數(shù)是冰蝕湖,如長海上游的園海子和綠海子、藏馬龍里海等海子)。這些堰塞物堰塞河谷,形成九寨溝湖泊的湖盆。他們大體可以分為4種類型。一是在第四紀古冰川侵蝕和側(cè)磧、終磧的基礎上疊加崩塌、滑坡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堰塞形成,如長海、五彩池、上季節(jié)海。二是由生物鈣華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共同堰塞形成,如天鵝海、箭竹海、熊貓海等;三是由生物鈣華堰塞形成,如樹正群海等;四是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堰塞形成,如下季節(jié)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