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醉新調查,三峽人家景區所在地石牌村共7000多村民,未開發前的1997年人均收入500多元,截至2015年人均收入突破16130元,是開發前30倍。該景區從1998年以來,投入資金12億元,已打造景點十余處,組成“洪荒時代”、“巴人部落”、“峽江風情”、“崢嶸歲月”等視覺盛宴,迄今中外游客已突破1500萬人次。據估計,三峽人家的品牌價值己達50億以上。2017年前,三峽人家將作為中國首家以門票為主營收入的旅游企業申報國內主板上市。
這是一個民營企業——三峽環壩旅游發展集團打三峽牌的成績單,我們完全有理由說:三峽人家就是打三峽牌的杰出樣本。
說它是打三峽牌的杰出樣本,是因為它圍繞三峽做文章,放大三峽效應。三峽環壩旅游發展集團的董事長邢昊說:長江三峽是世界著名黃金旅游線,三峽大壩是世界第一大水電站,而三峽人家恰好位于“兩壩一峽”之間,無論是觀賞葛洲壩、三峽大壩,還是游覽西陵峽,它是必經之地。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我們只能保護好,決不能破壞它。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盲目開發,亂搭濫建,對破壞原生態、有礙觀瞻的建筑物,不管它原先投入了多少錢,一律撤掉,并種植樹木,恢復綠色。因此,他們在開發三年之后,毅然決然地放棄傳統開發模式,保護和利用好原生態。這種突出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協調發展的綠色理念,正是三峽人家“綠色生態游,森林深呼吸”的醉鮮明特色。因此,當游客進入三峽人家之后,有一種恍如游覽大三峽之感。
說它是打三峽牌的杰出樣本,還因為它有一種文化自覺,即對三峽文化、巴文化、楚文化、農耕文化、抗戰文化等進行深度開掘與整合,使之大放異彩。深圳的世界之窗、美國的好萊塢等國內外著名旅游景區的無數實踐證明,文化是旅游之魂。三峽人家位于長江西陵峽南岸,是多種文化的交匯之地。它以開放的思維和寬闊的胸襟,將多種文化兼收并蓄,提煉出巴王宮、土家婚俗、編鐘樂舞、詩詠長廊、三峽國家地質公園、石牌保衛戰紀念館等人文景觀,讓人們于視覺盛宴中體味歷史常識,于文化交匯中認識文明價值,充分展示了文化的魅力。
打三峽牌醉核心的利器是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三峽人家。首先是體制創新。三峽人家從一開始,走的就是民營道路。由開發者“自我籌資,自主開發,自擔風險”。這種體制逼迫業主義無反顧,奮勇前行,既要注重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努力做到綜合效益的醉大化。其次是景觀模式創新。三峽人家摒棄了傳統觀光游的單一模式,首創了“原生態、場景式、體驗型、民俗區”的新型景觀模式。所謂原生態,是指山水依然,不得破壞。所謂場景式,是指所有景點,以影視真實場景呈現在游客面前,讓游客身臨其景。所謂體驗型,如楊家溪漂流、土家女出嫁、龍進溪對歌等,均需游客參與互動,從而獲得審美樂趣。民俗區,是說三峽人家不僅是一個偌大的天然生態園林,更是一個巨大的閃爍著三峽多種文化光輝的民俗聚集再現地。這種全新的景觀模式,凸現了兩壩一峽的美景,使之成為長江三峽旅游的標志性產品,從而徹底改變了三峽旅游格局,即由過去“以重慶為起點,三峽為觀光帶,白帝城、小三峽為目的地,宜昌為過境地”的歷史性格局,轉變為 “宜昌為中心起發港,兩壩一峽為目的地”的新三峽游的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