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1個國際消費日到來之際,市消協整理了2012年度消費者經常遇到的問題,整理為“十大消費陷阱”,分別為:謹防家電“山寨”維修陷阱、謹防旅游消費陷阱、老年人慎買保健品、家用汽車消費提示、家庭裝修中的陷阱、拍婚紗照消費陷阱、年卡(會員卡)預付費消費陷阱多、警惕商品房認購新陷阱、整形美容常見消費陷阱、常見價格消費陷阱。“十大消費陷阱”在揭露行騙伎倆的同時,也指出了防范之道。本報在此分期刊發。陷阱一:謹防旅游消費陷阱
防旅游購物陷阱。購物時要注意:一是不要過于相信“專家”的話。二是要妥善保留好單據原件,發生糾紛時便于維權。三是不要過于看重導游的面子而被動購物或消費。
防餐飲陷阱。在旅行中點餐時,容易被菜名欺騙,游客要仔細甄別,問清菜品的主料,并盡量不選擇現點活魚等消費方式。
防出境游另加收費景點。游客可在出境游格式合同的附表中特別標注“自己只認可的自費項目”。如果超出游客要求,導游仍有強迫消費的舉動,游客一定要索要消費項目有效票據,醉好利用手中的攝像機、照相機將過程拍攝下來,以便投訴時舉證。
防旅行團增加演出項目。有的“地陪”組織游客自費觀看當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出項目。需要消費者仔細甄別。
不要迷信鬼神。很多景點都設有寺廟,并引導游客求神拜佛,購買價格不菲的大香、護身符等,利用消費者的迷信或求福的心理,設計圈套,讓游客身不由己。
警惕行程表中藏“奧妙”。旅行社行程表容易出現以下問題,一是行程安排模糊,沒有標明行程安排或項目收費明細。二是行程安排不合理。早出晚歸;坐車和購物時間長等。三是景點安排少,增加消費者自費項目。陷阱二:謹防家電“山寨”維修陷阱
我市消費者大多通過樓道小廣告、網絡等渠道查詢維修電話,常常遭遇各種問題。
其陷阱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沒病小修,小病大修”,從而收取高額維修費。二是“偷梁換柱”,將一些質量不合格的或舊元器件更換給顧客,或維修價格隨意定。三是上門維修的人員基本上不告訴維修店面地址,一旦再出現故障,返修時無法找到維修者,也無法維權。
針對諸多問題,市消協提醒市民,家用電器不管是否過了“三包”期,醉好仍然延請售后維修點進行專業化、規范化維修。不要輕信其他非正規售后點的維修電話,盡量選擇信譽度較高的維修店;也可通過市家電辦123467查詢正規售后維修電話。在維修家電時,務必保留維修記錄。更換零部件后,要保留換下的舊部件并開具票據,確保保修單上填有維修產品的名稱、型號、數量、維修費用、維修時限和保用期限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