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全市接待海內外游客將超過3600萬人次,年均增長20%以上;旅游總收入達到4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游客在宜平均停留時間達到2.5天;旅游行業提供直接就業1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50萬人。
宜昌旅游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
市政府相關部門調研結果顯示,當前,宜昌旅游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旅游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較低,旅游經濟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旅游收入占GDP的份額逐年減少。
此外,旅游產品單一,休閑度假、文化體驗、商務會展類旅游產品發展不夠,旅游供給水平與日益壯大的休閑消費需求不相適應,游客在宜停留時間不長。食住行游購娛等要素比例不匹配,檔次有待提升,尚未形成以旅游業為紐帶的大旅游產業集群。旅游發展協調機制有待完善,產業政策、資源開發利用的區域限制和部門障礙依然存在,制約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目前,旅游業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機遇。隨著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游消費成為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爆發式增長的旅游消費需求給加快旅游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一系列國家戰略與區域政策為旅游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三峽工程全面進入收獲期,隨著三峽工程的后續規劃與建設,宜昌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為加快旅游業發展、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基礎。
與旅游業密切相關的區域交通環境進一步優化,滬渝高速、荊宜高速、三峽翻壩高速、宜巴高速、漢宜城際鐵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投入運營或即將建成,宜昌區域性交通樞紐地位和便捷的立體交通網絡逐步形成,宜昌與國內外主要旅游客源市場的空間距離進一步縮短。
同時,旅游業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在國內區域發展大格局中,宜昌處于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重慶城鄉統籌等三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夾擊中。從全省來看,武漢城市圈旅游業發展態勢較猛,鄂西圈內其它市州旅游業后發優勢開始顯現。宜昌市大旅游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從全市來看,旅游資源缺乏有效整合,旅游企業實力不強,旅游服務的國際化、專業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不夠。
宜昌旅游“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
旅游景區:
立足全省“兩圈一帶、雙輪驅動”發展格局和“一江兩山”戰略重點,以長江三峽、三峽大壩為主要標志,以城市為重要支撐,以交通為串聯網絡,以品牌整合景區板塊,以宜昌三峽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龍頭,形成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昭君故里文化旅游區、清江巴土風情旅游度假區、柴埠溪后河原始生態旅游區、三國文化體驗旅游區、嫘祖故里生態旅游區為精品板塊的發展新格局。
旅游飯店:
遵循旅游飯店高星級化、快捷化、主題化的發展方向,按照“高端引領、快捷擴張、主題創新、優化布局、提升質量”的要求,進一步促進旅游飯店業的結構調整和質量提升。
適應自駕游、散客市場發展的需求,引導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家庭旅館、汽車旅館和露營地,鼓勵中低檔酒店積極引進經濟型酒店品牌,向快捷酒店轉型;適應文化體驗消費的需求,結合宜昌地方特色文化,引導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主題酒店;適應度假和商務旅游發展的需求,聚集建設一批度假型、商務型、會議型的高星級飯店:三峽國際會展中心、三峽國際會議中心(平湖半島)、中振國際希爾頓逸林酒店、宜昌陽光大酒店、恒大綠洲酒店、均瑤錦江國際大酒店、萬達皇冠假日酒店、桃花嶺飯店、葛洲壩賓館、武漢大學三峽學術交流中心、華美達宜昌大酒店、馨島國際酒店等。
到2015年全市四星級飯店將達到20家以上,五星級飯店也將達到10家。
旅行社:
遵循大型旅行社集團化、中型旅行社專業化、小型旅行社代理網絡化的發展方向,按照“優化重組、培育品牌、配送客源、提升質效”的要求,進一步增強旅行社的旅游產品創新能力和客源市場配送能力。
進一步開放旅行社市場,引進國內外知名旅行社品牌,通過兼并、重組,培育發展龍頭旅行社集團;鼓勵中型旅行社發展專項旅游服務,以個性化、差異化的旅游產品及服務制勝,突破產品單一和重復的缺陷;加快小型旅行社實現網絡化,建立由批發商、專業旅行商和代理商共同組成的新的旅行社業分工體系。
到2015年全市出境旅行社5-8家,“全國百強社”1-2家,5A級旅行社8-10家,4A級旅行社10-15家,有1-2家中外合資或外商獨資旅行社將落戶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