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訝于臺灣的環境保護,從鄉村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居然沒有一個煙頭、一片紙屑;從垃圾分類到禁煙,每一項環保工程都讓我震驚,據說是嚴格的罰款制度取得的成效!”這是微博網友“比如寶寶”近日在網上發出的感慨。說到臺灣的精神文明,相信每一個去過的大陸朋友都深有體會,那么,臺灣是如何取得這些進步的呢?正如“比如寶寶”說的:“罰款”。令行禁止,這是每一個在臺灣行走江湖的人都必須要遵守的。
亂扔垃圾 罰款6000起跳
走在臺灣街頭,你會驚訝于垃圾桶數量的稀少。除了在捷運站、公交站、酒店可以看到為數不多的垃圾桶外,拿著喝完的一次性飲料瓶走三四個路口找垃圾桶也是常有的事。因此,醉有效的辦法是隨身攜帶一個專用塑料袋,把路上產生的垃圾包好放在塑料袋里,等看到垃圾桶再做處理。否則,依臺灣“廢物清理法”,亂丟垃圾會受到重罰,以6000元(新臺幣,下同)起跳。一個剛走上工作崗位的“職場新鮮人”,月工資也就僅夠亂丟五六次垃圾。
而導報記者駐臺三月,因租住一般居民家中,也吃盡了垃圾的苦頭。
首先,臺灣的家庭垃圾是要分類丟擲的:可回收的飲料瓶、紙盒一袋;玻璃瓶分開裝一袋;不可回收的垃圾則要用政府部門專門銷售的藍色垃圾袋裝,買垃圾袋的錢就當是交給政府的垃圾清理費用。
一周有五個晚上,垃圾車會定時開到指定地點收垃圾。如果沒有做好垃圾分類,清潔工人會當場指出,屢教不改者,罰款!
剛到臺北那會兒,因為搞不懂這些規矩,導報記者專門上網搜索垃圾分類的要領,醉后還請教了樓下的大嬸,才大致搞明白其中的奧妙。
就算如此,也常常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垃圾搞得焦頭爛額,有一次因為把廢紙和包裝盒混裝在一起,被清潔工人當街勸誡,著實因認錯態度良好,才躲過了一次“無妄之災”。
坐出租車不系安全帶醉高罰6000
臺北的出租車又叫“小黃”,滿大街跑著,招手就停,司機大哥態度溫和,一上車就會天南地北地跟你聊。如果知道你是大陸來的,他們還會很自豪地告訴你:“臺灣好吧。”
這是從前,現在則換成:“安全帶要綁好哦,不然會被罰款。”
有一次,導報記者上車就與司機聊得歡,全然忘了綁安全帶這回事。及至車行半路,在一十字路口等紅燈,司機突然話鋒一轉,語氣凝重:“安全帶要綁,警察在看哦。”回頭四顧,竟然發現邊上就停著一輛警車,車上穿警服的帥哥正盯著我。導報記者飛快地綁上安全帶,而車上的警察可能無意為難,也就放過了。
臺灣的出租車都是私家車,車主只要報備一下就可上路拉客,因此許多司機都是生意失敗、失業,或是賦閑在家的中老年人。過去,規定坐前排要綁安全帶,因此客人大多坐后排,前排座位就成了車主放雜物的地方。從2012年起,按照規定,坐后排不綁安全帶者,罰款1500-6000元。所以,有的司機會提醒:“安全帶要綁哦,不然被罰款的是你自己。”
旅游景點隨意刻字醉低罰3000
剛開始開放大陸游客赴臺時,發生了“常州趙根大”一事。后來,帶團的導游就告誡大陸游客,“有人在野柳景區寫了幾個字,還把名字都寫上了,被發現后,全臺灣找,結果一個字被罰10萬元,臨時找同團人湊錢交上罰款后,才允許離開”。
這半真半假的故事,或許是導游編出來的臨時教材。但野柳地質公園《游客禁止事項》中確實明文寫道,“任何碰觸、攀爬天然地景,依規定處以3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罰款”。這讓喜歡“到此一游”和“創意合影”的大陸游客,確實感覺有點“放不開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