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通過一個多月的調查走訪發現,除了臨建場館,北京奧運新建、改建場館均得以利用,不存在閑置現象。(詳見9月3日本報報道《北京奧運場館閑置了嗎?》)但與此同時,一些奧運場館在營利模式、管理水平、公眾開放度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
奧運場館賽后運營一向是各主辦城市的難題。在這場考驗面前,我國的奧運場館及主管部門還有哪些功課要做?國外奧運場館后續利用有哪些成功經驗?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負責人、專家和場館運營方。
如何提升運營水平?
開發利用無形資產,從場地提供者向內容提供者轉變
據了解,目前北京的奧運場館既有事業單位自主運營,也有合作經營,還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采用BOT模式(在場館建設中引入民間資本,政府允許其享有一定時期內的經營權以及經營收益)建設與運營場館的。
“北京在依托奧運財富促進城市全面發展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劉敬民說,“奧運場館是奧運財富的 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統籌謀劃奧運財富的開發和利用,北京的主要奧運場館根據場館特色進行了積極探索,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推動了全民健身活動的開 展,發揮了很好的社會作用。”
雖然鳥巢和水立方已擺脫主要依賴門票收入的情況,通過自主經營實現收支平衡,但場地出租仍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從整體來看,還有部分奧運場館收入捉襟見肘,需要財政補貼。
“國外一些優秀場館的經驗表明,大型體育館收益大多源自無形資產,并非來自場租餐飲。”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林顯鵬介紹說,體育場館無形 資產主要包括商業冠名權、VIP包廂使用權、廣告開發、商業贊助及特許經營權。北京奧運場館在未來運營方面,應挖掘無形資產潛力,從場地提供者向內容提供 者轉變。
商業冠名是奧運場館利用無形資產的重要方式。北京萬事達中心(原五棵松體育館)是首家獲得冠名的北京奧運場館。萬事達中心總經理國今嬌說,他們醉主要的收入來源不是場租,而是冠名費和贊助費。“我們希望有更多精彩活動進來,使場館變成商業平臺,吸引更多的贊助商。”
各種特許經營權也是不少體育場館積極開發利用的無形資產。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傳媒系副主任易劍東介紹,在曾舉辦過1936年夏季奧運會和2006年世界杯的德國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孩子們可購買光盤、書籍等各種特許商品,并在其中體驗體育文化。
如何改進管理模式?
改變單打獨斗現狀;在稅收等方面需要政府支持
記者調查發現,不同的奧運場館所屬權和經營權存在差異,有些是為高校所屬,有些是由國家體育總局管理,有些是商業公司運營。“所以,現在奧運場館是業主單打獨斗,統籌管理較難。”林顯鵬說。
統籌難,就會存在管理細節的不配套。據國家體育場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相軍介紹,由于地下環隧常年封閉,鳥巢內部唯一的公共車庫一直未能使用,“這不僅對客流量造成影響,對內部商業開發也造成不小的困難。”
據了解,在統籌管理方面,首爾的奧林匹克公園是比較成功的。韓國在奧運會結束之后,用辦奧運的結余資金組建基金會做投資,現在每年可拿出30多 億美元資助奧運場館的運營,不僅突破了奧運場館業主單槍匹馬運營的局面,也使國民可以以較低價格享受優質的場館服務。專家建議,北京應形成更高層級的統籌 管理,加強協調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