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消息稱陜西藍田縣擬投30億打造白鹿原影視城,占地10600畝。這兩個巨大的數字,實在奪人眼球,也令人“振奮”,一個西部縣域,一甩手就是如此“大手筆”,相信很多人都為之血脈賁張。聯想到前不久,莫言故鄉山東高密也有計劃,種植萬畝紅高粱搞文化旅游,同樣也是“出手不凡”。但讓我們擔憂的是,動輒數十上百億,是基于嚴密市場調查之后的理性之舉,或者僅僅是拍腦袋的政績工程?
近年來,文化旅游產業成為各地競相發展的優先項目,這對一些自然資源匱乏、經濟發展滯后的地方來說,往往更具吸引力。事實上,有些地方的優質文化旅游項目也取得了成功,甚至于成為了支柱產業。但我們也看到了太多這樣的案例——一些主題公園、影視城、創意中心等,立項的時候轟轟烈烈,仿佛一下子就成了發展地方經濟的救命稻草,然而,巨額資金投進去了,大量土地圈進去了,剪彩的時候,領導豪言壯語,也一下子把人們的熱情點燃了,但等一切塵埃落定,人們開始傻眼了,游客門可羅雀,緊接著是別墅養豬、廣場種菜,地方政府還得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
文化旅游項目當然可以辦,但每一項目立項之前,都應該經過嚴格、科學的市場調研、風險評估和創意策劃,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拿藍田縣的白鹿原影視城項目來說,如此巨大的投資,如此廣闊的占地,不禁讓人為今后的盈利捏一把汗。如今,各地爭辦影視城,很多影視城早已名存實亡,甚至還要倒貼。在這樣的背景下,白鹿原影視城究竟有哪些“核心競爭力”能夠保證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同樣,高密的萬畝紅高粱計劃,也存在很多風險。因為根據如今的市場行情,農民種植紅高粱需要倒貼,況且,高密打莫言牌還有許多先天不足,比如說當地的自然稟賦及相關配套項目能否跟上,“莫言熱”到底能夠持續多久?
值得注意的是,當政績工程和文化沖動結合起來的時候,它的負面作用比一般的經濟項目可能更強,因為,它對文化的破壞,往往是內在性的、根本性的,恢復起來更難。發展文化旅游項目當然值得理解,但一定要尊重文化規律,把握市場行情,才能相得益彰。
(賈夢雨)